5月18日是“血管健康日”。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最新出版的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》显示,在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,心血管疾病占首位,2020年分别占农村、城市死因的48.00%和45.86%;缺血性心脏病、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。
【看数据】心血管疾病患者超3亿,血脂异常危险因素应重视
目前,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,据推算我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3.3亿,其中脑卒中1300万,冠心病1139万。
中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研究数据显示,高血压患病率为27.5%。2019年我国61%的心血管疾病负担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所致,血脂异常是此病的第二大归因危险因素,仅次于血压升高。
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医师邢俊武介绍说,尽管高血压患病率很高,但很多人患病时却并不知晓,有的患者即便被确诊也没有及时进行治疗。防治高血压,首先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,同时定期测量血压,提高高血压的筛查率,做到“早诊断、早治疗”。高血压患者要注意关注自己的血压变化,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就诊。
邢俊武提醒说,有很多人对血脂异常的危险认识不足,甚至发现后不以为然,未采取任何防治措施,埋下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隐患。轻度血脂异常的人先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3个月以后血脂没达到目标水平或者比较严重的血脂异常,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。
【听建议】监测和管理血管健康注意三个要素
第一:定期检查血管健康,及早发现血脂异常。在血脂化验单上,通常包括“总胆固醇”“甘油三酯”、“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”和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”等几项,读者们通常关注前两项,忽略后面的。殊不知,最后一项指标—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更为密切。如果“低密度”比“高密度”多出太多,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,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因此被称为“坏胆固醇”。
第二: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。想要血管健康要少吃高脂肪、高热量的食物,多吃新鲜蔬菜、水果等食物。早睡早起,尽量不熬夜,让血管也有足够的放松状态享受睡眠。每周坚持体育锻炼,提倡有氧运动,使全身血管也做做“体操”,保有弹性。久坐族要经常起身活动筋骨,利于血液循环。
第三:积极识别并警惕自身存在的血管健康危险因素,包括糖尿病、高血压、高血脂、慢性肾病、吸烟、肥胖等,应及早实施干预,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突发的风险。
【学新知】与血管健康关系密切的五个新发现
1、减肚腩可改善血管功能
美国心脏协会的一项研究发现,减轻体重(特别是腹部脂肪)有助于改善体重超标者的血管功能。
在这项为期6个月的减肥研究中,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发现,参试者腹部脂肪减得越多,其血管健康状况就越好。参试者腹部脂肪减得越多,其手指血流量就越大,这表明血管功能更强。
2、挥拍类的运动最护血管健康,运动时间并非多多益善
《英国体育医学杂志》刊登国际研究称,在保护心血管方面,乒乓球、网球和羽毛球等挥拍类运动名列第一,其次是游泳,第三是其他有氧运动。新研究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、英国牛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等国际机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。
每次运动的最佳时长为45—60分钟,少于45分钟,保健效果会降低,超过60分钟也并不会获得更大受益。在运动频度方面,每周锻炼3~5天,每天1次效果最佳。如果你选择散步,频次可以多点,以每周6次为好。心脏病患者散步最好选平坦的道路,且循序渐进,先从每周3天开始,之后逐渐增加。
3、清洁牙齿也是清洁血管
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梅尔曼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在《美国心脏病协会杂志》上的一项研究表示,当一个人口腔和牙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时,包括经常刷牙、用牙线清洁牙齿、定期看牙医、洗牙等,动脉内膜厚度就会减少约0.1毫米。
而过去有研究显示,如果颈动脉内膜厚度3年增加0.1毫米,出现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就会增加2.3倍。该成果首次证实了“减少口腔细菌可直接减缓和预防动脉硬化的进程”。
4、膳食纤维摄入少易患心血管病
美国乔治亚健康科学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,如果青少年在饮食中,没有摄取足够的纤维,血液中的炎症因子浓度就会增加,腹部脂肪也会增多,这些都可能会使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增加。该研究首次发现,青少年膳食纤维摄取量与发炎指数成正比。
研究人员指出,纤维会增加粪便体积,使食物待在消化道的时间变短,减少内脏脂肪堆积,且会改善胰岛素敏感性。研究人员建议,青少年应该多吃蔬菜、水果和全谷类食物。
5、压力大,心血管易中招
美国心脏病学会第65届年度科技会议上宣读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:大脑的神经组织活动与潜在的心脏病事件之间存在着相关性。压力、精神创伤等有可能促成心血管事件发生。